【老人心灵呵护十大技术】同频呼吸
发布者:十方缘    查看:8034    日期:2016-03-25 17:47

十方缘 爱与陪伴 老人心灵呵护十大技术 《同频呼吸》

https://v.qq.com/x/page/n0546c7e37z.html



一、什么是同频呼吸

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有其意义,呼吸的频率不同,也会直接表现出身体状态的区别,与他人之间呼吸频率的差别也能影响到彼此之间关系的建立。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特定频率,当自己的频率与对方的频率调整为一致或接近时,可以使两个生命之间产生连接。同频呼吸就是指通过调整呼吸的频率使两个生命达到同频,即通过彼此之间呼吸的同频达到双方意念、能量等的求同尊异、和而协同。同频呼吸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调整呼吸的技法达到人我之间能量的波动趋于和谐,从而感受到彼此的善意,进而在内心建立起对相对方的信任,为后续其他陪伴服务的跟进奠定基础。俗话常说同呼吸、共命运,其道理就在于此。

同频呼吸的技法,几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状态的老人,尤其对于陪伴那些失语、失忆、失聪、失能的老人和处于昏迷状态的老人,以及处于极端不良情绪中的老人,是极为有效的。

二、同频呼吸中自我状态的调整

做好同频呼吸,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必须先将自我的状态调整好。这也是每一次爱与陪伴之前的必修课。生命呵护生命的真谛,在于生命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彼此成就。因此,作为陪伴者,保持自己喜乐、积极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自我状态的调整,往往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法达成。短期内就能达到效果的方法,比如,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朝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微笑,也可以借助优美的音乐通过禅坐、冥想、静心等方式实现。若从长计议,则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觉照能力,时时刻刻觉知自己的状态,照见自己的不足,并随时纠正和调整,以使自己的生命品质不断完善和升华。

   三、如何捕捉老人的呼吸频率

    捕捉老人的呼吸频率,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法帮助实现。

    1.观察老人胸腹的起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老人胸部或腹部的起伏状态,来推断老人的呼吸频率。若老人卧床并盖有被褥,则可以根据被褥的微小起伏来捕捉老人的呼吸频率。

    2.观察老人口鼻的呼吸动感。也可以通过观察老人呼吸时鼻子或口腔的动感,来捕捉老人呼吸的频率。

3.抚触老人的脉搏。若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抚触沟通的呵护技法,轻轻地将自己的手搭在老人的脉搏处,感受老人脉搏的跳动,从而捕捉老人的呼吸频率。

四、需要注意的事项

    1.与其他技术手段的配合使用

    不论是在已经实现同频呼吸之后还是在达到呼吸同频之前,都可以与祥和注视、抚触沟通、音乐沟通、零极限、三不等技术配合使用。

    2.实在捕捉不到老人的频率,怎么办?

若不方便运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达到捕捉老人呼吸频率的目的,或者运用了上述方法但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也无妨。首要的是不必紧张慌乱,可以通过祥和注视或者零极限等方法,用心感受,静静感悟。当自己的内心真正平静和放空,全然地跟老人在一起,那么,与老人的呼吸频率自然就会不断接近,以至于同频。

五、案例解析

    1.案例一

这是第一次陪伴朴奶奶。之前听伙伴们说,奶奶是朝鲜族,听不懂汉语。进去之前,我还在想着如何陪伴朴奶奶哩,并且还事先还准备了一些朝鲜乐曲。(点评:事先了解到陪伴的对象不懂汉语,自己又不懂朝鲜语,能预计到此次陪伴是很难用语言沟通的。作为爱与陪伴的伙伴,没有畏难,知难而进,十分可敬。并且还事先做好功课,准备好朝鲜乐曲,以便在陪伴时使用。非常用心,值得赞赏。)

见到奶奶时,奶奶状态有些躁动不安。我蹲在奶奶的床边,跟奶奶打招呼,奶奶没有反应,我想抚着奶奶的手,奶奶也没有反应。护工过来说,她听不到的,也听不懂,不会说话,奶奶见到护工会很紧张,缩着身子。护工走后,我抚着奶奶的手臂,跟奶奶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陪陪你的。奶奶从始至终没有和我有过眼神交流。(点评:坚持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在当下状态中,努力尝试使用不同的陪伴技术来与老人建立连接。但内心很放空,也没有老人一定要有积极反应和陪伴成功的期待。)我调整着自己的呼吸频率,跟着奶奶的节奏,并慢慢地把呼吸放慢放缓。奶奶的呼吸越来越轻、越来越慢,最后慢慢闭上了眼睛。过了一会儿,竟有了熟睡的鼾声,直到我们离开也仍在深睡中。(点评:在亲身了解到老人的具体情况之后,便熟练运用同频呼吸的技法来陪伴老人。当陪伴者以慈悲、平等和大爱之心来对待老人时,老人内心的紧张、排斥和不信任便会逐渐放下。在陪伴中,老人最后竟然是深深睡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爱与陪伴就是一种润物无声、顺其自然的呵护。)

    2.案例二

姥爷患阿尔茨海默症,卧床,基本无语言功能。听说晚上发烧了,早上上班之前我便匆匆忙忙进屋去看他。一进屋,我握住姥爷的手,但突然他把手撤了出来,并不希望我摸他。我觉察自己是有些莽撞了,便坐在床边,静静地观察姥爷。他呼吸得很重,我跟上他的呼吸。能感受到他不是很舒服,我的到来也不能立刻让他退烧,于是我坐在旁边继续跟着姥爷一起呼吸。(点评:在抚触沟通被老人拒绝后,尝试运用同频呼吸来与老人建立连接。)此时此刻我的头脑有很多念头闪现,是不是因为我不常来陪姥爷,他生气了?是不是刚才姥姥又跟姥爷生气了?也许是因为实在是很不舒服吧。后来转念间觉得现在想什么也不管用了,能做到的就是在当下陪伴好姥爷,我想告诉姥爷,我在这儿守护您。(点评: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老人心灵呵护的心法,不外乎如此。)于是我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为姥爷祝福,对不起,我没常来陪陪您,请原谅,我是多么爱您,您给予我生命中这么重要的启示,让我学会如何去爱人,谢谢您,您是我永远的老师。(点评:通过零极限的方法,让自己臣服和柔软下来。)伴随着这些心中的话,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很多与姥爷在一起开心的画面,姥爷的笑脸,因为他每次比较清醒的时候见到我都会冲我笑的。又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感受我和姥爷的呼吸,都比之前平稳多了,那种沉重的呼吸频率从隔几秒就出现到隔很久才出现,渐渐变为没有那种沉重的呼吸了。后来姥爷也把身体从侧卧转成平躺,并把身体放松开来。我再看看他,面容也没有一进来时那么纠结了,真是太好了。我看着他,告诉他我要去上班了,我看见了他的微笑。(点评:呼吸变得舒缓,是内心舒展的外化。)爱与陪伴就是如此温暖我们彼此的心,即使不说话,也能感受到,我在这儿,我爱您!(点评:这是运用爱与陪伴的技法和心法陪伴自家老人的一个经典案例。爱与陪伴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就是要推广到每一个家庭,让每一位有缘人都能明了和学会这样一种文化,并使之成为家庭文化,浸透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

    3.案例三

走进93岁的严爷爷房间,就听到爷爷发出哼哼的声音,呼吸的声音很明显。我轻轻地、慢慢地靠近爷爷的床沿,轻声地向爷爷介绍我们,爷爷听到有别人的声响,便回应了几声,但眼睛没有看我们,眼神看着墙上没有转移。(点评:对于不熟悉的老人,刚开始时说话的声音和身体的动作不宜太大。因为很多老人可能具有比较敏感的气质,甚至可能会对任何外来的人事物都会感到惊恐,因此,柔声细语地跟老人交流,是合适的。)我坐下,放上一首轻缓的音乐,把手放在爷爷手臂上,轻轻地抚摸。(点评:播放音乐,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尝试运用抚触沟通的方式来陪伴老人。)当我的手放上开始抚摸时,爷爷的手脚有动作,手放在脚上做出向外弹的动作。我以为这个动作是对抚摸的回应,于是就继续抚摸着。几分钟过去,我把手顺着手臂慢慢抚摸到肩膀部分,一接触到肩膀,爷爷就明显的把身体往墙边挪,这个反应让我知道:爷爷此刻不愿意你接触他。我停止了抚摸,只是把手轻轻地搭在他的手臂上。此刻,我想那就用最静的方式——同频呼吸吧。是的,爷爷呼吸有点重。(点评:随时觉察老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陪伴方式,最后能让自己回到当下,选择此刻最合适的陪伴方式。)

我静下心,将自己的念头全部放在爷爷和我的呼吸上,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呼吸去跟随他的呼吸,用这种方式达到同频,从而连接彼此。过程中,我体验到必须很好地管住自己的念头,才能全然地安住在呼吸上和在陪伴爷爷这件事上。随着音乐,随着这份自我的觉察,十几分钟后,我能很轻松地和爷爷同步呼吸了,我想这就是同呼吸、共命运吧!当用呼吸和另一个生命连接时,对方就能跟随你的呼吸了,慢慢地,我发现爷爷的哼哼声小了。又是十几分钟后,哼哼声没有了,眼睛闭上,嘴巴自然地张开着。此刻,我心里激动了几秒。当我内心激动时,爷爷又开始哼哼了。哦,是的,爷爷,我和你在一起。我立马回到呼吸上,回到当下。最后,爷爷就这样睡着了,呼吸舒缓,面容祥和!(点评:这是同频呼吸的又一个经典案例。陪伴者同时也是这一案例的记录者。案例的记录很用心,把自己的自我觉察和对老人的觉察都很好地描述出来,既是自己成长的印证,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经验记录。)

4.案例四

    下午三人一组进入到一个房间时,看到房门对面的爷爷坐在椅子上,弯着腰,低着头,面对饭盆不停地吐着口水和少许的污物。我轻轻地走到他面前,大爷,我们是义工,我可以坐下吗?老人点点头。看到老人意识清醒,一边用纸巾帮老人擦去嘴角的口水,一边把我们介绍给张大爷。我想靠后点。”“大爷,您是想靠在椅子上吗?大爷没说话但做出想往后挪的姿势,我去叫护工,您稍等一下。经验丰富的护工来到房间,见到老人的情形,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老人脑部疾病发病的前兆,马上叫来医生查看。快叫救护车!”“收拾一下老人的物品,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包括我在内许多人内心慌乱,不知所措。我悄然坐在老人身边,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一边抚触着老人的手,一边轻声地说着,我们在这儿,我们爱你!谢谢你,我们爱你!并跟随着老人的呼吸一起呼吸。之后另一位义工伙伴也加入进来,手放在老人的肩膀上,我们一起同频呼吸着。十几分钟过去,院方有序地找救护车,我们辅助着陪伴陷入危险中的老人,老人不再发出痛苦的呜咽,表情变得舒缓。安静祥和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房间。

救护人员来了。这时,大爷醒了,睁开了眼睛,但力气很弱,看到大爷这个状态,大家稍微放心了一点。这时,我们退出了房间,相信大爷能得到救护,安然度过这一关。

在爱与陪伴的价值观里有做就好、在就好、爱就好。通过这次案例,我反省自己在突发事件的时候,心是不在的,一直被现场的气氛左右着。事后分享时,领队告诉我们,在那种情况下,让自己迅速安静下来,心要定。心定下来再去做,就会有很好的气场。总结:陪伴一个人要有足够的力量,对方才能感受到你的爱。其次,面对失去意识的老人,对方也许不能说,看不到,听不清,但一定可以感应到周围的事物,或许更强烈,这一点从事后的反馈中得到了验证。所谓身安则心定,心定则有爱,有爱则助人!

(点评: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和宝贵的陪伴案例,由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翟静和杜婉灵两位资深的老人心灵呵护师协同完成并记录。在陪伴开始不久,老人就出现异常情况并需要紧急救助,在爱与陪伴的实践中,对义工伙伴而言,这种情况并不是经常能遇到的。服务期间,老人有护理需求时,一定要请护工协助,这是爱与陪伴义工服务规范中的重要一条。如果遇到突发状况,心灵呵护也要建立在不打扰院方救助和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本案例中,两位义工伙伴的处置和表现非常出色,体现了老人心灵呵护的专业高度。这也从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了老人心灵呵护事业需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这让我们真实看到陪伴的意义,对于老人和义工都是美好的礼物。正如义工培训中讲到的:在对抗与放弃之间仍然可以大有作为,那就是爱与陪伴。)

5.案例五

俞老师已卧床近20年,失语,插着鼻饲管。我和义工伙伴詹姐走进房间的时候,听到俞老师呼吸时的呼噜声。我坐在她的床边,她闭着眼睛,我就放着音乐,轻轻地闭上眼睛跟上她的呼吸。刚开始的频率还有些快,后来就慢慢地不觉得在刻意跟上她的呼吸了,就觉得自己按照平常的频率呼吸也很舒服了。大概过了一会儿,我轻轻地睁开了眼睛,看见了俞老师眼角的泪水。我知道,在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有我在她身边陪伴着。陪伴结束的时间快到了,我也该起身要走的时候,她的老伴从外面遛弯进屋了,跟我们说谢谢我们来陪伴俞老师,然后走到俞老师的床边,把她的手从被子里拿出来,跟俞老师说:跟她们握握手,谢谢她们吧。义工伙伴詹姐就握住了老人的手,俞老师也同样握着。轮到我了,我连忙伸手握住了俞老师的手,她用力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我感受到了这中间传递的力量,我说:谢谢您!要走,可是俞老师不松开我的手,还一直紧紧地握着,眼睛看向我。俞老师的老伴说:她们也要去吃饭了,让她们走吧,能够感觉她松开我的手的那一刻的温度和不舍。

6.案例六

一次去服务时与俞老师相识,俞老师因脑血栓瘫痪在床十几年,鼻饲。她的老伴一直在养老院与她一起住,照顾她。那天我和一位新义工分配到去呵护俞老师,当走进房间时,俞老师因怕热情绪很躁动,手一直在身上抓,眼睛瞪得大大的,呼吸很沉重。我们一开始上前跟她打招呼,告诉她我们是十方缘的义工,来陪她说说话,但是她并没有回应我们。于是我就搬个椅子坐在俞老师床边,微笑着看着她,但是她并不想与我们沟通,我就告诉自己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反复在心中默念这三不,慢慢地我把眼睛闭上,让自己平静下来,感觉她的呼吸,跟随她的呼吸。过了一小会儿我就不再关注她的呼吸了,而是关注我自己的内心。我的头脑中出现了俞老师微笑的样子,因为俞老师虽然有病在身,但我并没有觉得她有多可怜,多痛苦,而是想着她有多幸福。老伴不离不弃的照顾,令我为之感动,那份夫妻之间的爱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想着这些,我的心平静下来,喜乐、祥和,充满了爱。后来我睁开眼睛,发现俞老师已经闭上眼睛安详地睡着了。短短的十几分钟,自己的那份平静、喜乐、祥和,通过呼吸与老人同频,将爱传递。(点评:这两个案例都是不同的义工伙伴陪伴同一位老人,不约而同,运用的也都是同频呼吸的方法。有两点启示值得重视。一是爱与陪伴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刻意使用任何技术,而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自然就能找到最好的陪伴方法。每一个生命的那一份灵动,一定能找到当下彼此都最合适的方法来陪伴。二是运用同频呼吸等爱与陪伴的方法,最核心的前提是陪伴者自己必须要处于喜乐、安详、宁静、慈悲的状态,及时觉察和调整自己,才能更好地与老人建立起爱的连接。)

六、现场模拟

    1.体验方式之一:两人一组,背靠背,先随意地感受1分钟,然后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彼此呼吸的频率和起伏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彼此的感受。

体验方式之二:两人一组,A为老人,B为义工,A呼吸先急促后缓慢,B去感受A,然后互换角色,再体验一次。

体验方式之三:两人一组,A为老人,B为义工,义工跟随老人的呼吸,体验同频。

体验方式之四:两人一组,分AB角色,一人为义工,一人为老人。义工把手放在老人的肩上,感受对方的呼吸频率。

    2.每一位伙伴分享自己在模拟过程中的感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