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缘知识库】SFY1115054义工成长报告 提供者: 李赞 提供时间:20131023
发布者:十方缘    查看:4521    日期:2016-02-21 20:32
 

义工成长报告

 

一、认识十方缘

  我是在20132月初次接触到十方缘的。在一次聚餐时有机会结识方老师,并从聊天中了解到十方缘的一些情况。后来,又在3月份参加了今年第一次的新义工培训,并逐渐地参加了一些十方缘在养老院的服务活动。在服务中,感觉到自己对生命、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和体悟,自己在陪伴老人的技术技能方面也有了较大长进,因而有更大的动力和意愿更密集地参加十方缘的学习和义工服务活动。

  由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从事学术研究和国家决策对策性研究的,以前也由于机缘巧合得以在应对中国老龄化和养老养心方面有所关注和研究,再加上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国外和国内的慈善公益机构从事义工服务的经历,因此,当知道十方缘是一个目前国内做得比较成功、运作也相对比较规范的老人心灵呵护公益组织时,自己内心的那种亲切感、归宿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由于我的业余时间比较丰富,工作之余的自由度比较大,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愿意将自己的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公益方面,为他人提供更多的便利,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福报。

  在我们学术界,有很多学者和机构也在关注并从事老龄化和养老事业的研究与其他相关工作,但就像大家一般所了解到的那样,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上的探讨和国家政策层面上呼吁,对于养老的实际操作,尤其是养老养心,也就是老人心灵呵护方面,往往比较欠缺。同时,在养老的实际操作上,也有不少人士和机构在从事着具体的和实际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在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呵护,但往往又可能容易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和自洽性。而十方缘在老人心灵呵护方面,应该说是一个既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更有丰富的实践支撑的公益机构,殊为难得。所以,我在十方缘的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义工,首先是放空自己,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十方缘已有的这一套比较成熟的服务方法和初步的理论框架,同时积极认真地投入到老人心灵呵护的义工服务实践中去,让自己打牢扎实的实践基础,再图日后在理论上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从而可望逐步形成一套有实践案例支撑、有理论阐述的养老养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可以为培养更多的老人心灵呵护人才、为改善和提升目前大学社工专业和与养老服务有关的专业课程方面,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包括培训方案、培训教程、培训课件和培训讲师在内的综合支持系统。这既可看作是我对十方缘可能作出的贡献,更是十方缘对国家社会、对整个中国养老事业的一大贡献。

 

二、在十方缘成长的感悟

  在十方缘的这大半年来,有很多的感悟和成长的快乐。这些感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十方缘其他义工和同仁们的,一是来自老人的。

  与十方缘的其他义工和同仁们共事,感觉很愉快,互相之间有真诚的促进和帮助。首先,十方缘有自己对义工的培训课程和体系,在这个接受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感受到了十方缘人的那种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挚爱精神,虽然说得不多,但我还是能感受到那个为了老人和养老事业不惜身命的奉献精神。由于十方缘做的是公益事业,据我所知,目前的养老产业或者说从事养老事业,赚钱是比较难的。而十方缘的公益事业,纯粹是个非营利的组织,全部都是靠大家的一腔热情和社会的担当在做事。在今天这个“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其次,从十方缘其他同仁身上的进步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感受到与十方缘结缘是人生难得的幸事。年轻的同仁们在依然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机会来接受生命的教育,在工作中使自己对生命的体认和人生的感悟获得提升,实在是很值得庆幸的。目前社会上,一般的企业或其他单位对待员工,一半都只是剥削性和压榨性的使用和驱使,难得有机会对员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训练,更遑论生命的教育了。所以,每次当我看到其他同仁的进步时,更感觉和坚定了自己选择十方缘的信念。再次,由于自己从头开始学习十方缘的技术技能以及价值观念,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好,存在一些问题。而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十方缘的同仁们总是能够用他们的方式予以提出和纠正,而且,还让人感觉不到难受,让人能舒服的接受和领纳。

  来自老人的感悟和进步也是很多很多的。每次去养老院陪伴老人,几乎每次都有很多的感动和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现摘取几点记忆比较深刻的来说说。首先,感觉生命与生命是完全平等的,本来就不曾有什么差别。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将与今天躺在养老院病床上的老人一样,要真实面对自己的晚年和老病死亡所可能带来的不便甚至痛苦。不论是卧床多年甚至丧失所有交流能力的老人,还是身体比较健康,活动自如的老人,不论是曾经人生辉煌,事业有成的老人,还是平庸一辈子,劳累一辈子的老人,他们在晚年的时候都历史地脱去过去的光华或者隐去过去的阴影,毫无差别地迎接和直面生命的另一种状态。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过去的职业、成就或者其他什么而有任何的不同。

  其次,深深感觉到不论从事什么事业,面临着怎样的人生际遇,保持平常和平静之心,学会解脱由于职业或工作或家庭所带来的负能量,而不被那些消极负面的东西拘束住自己的身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看到有些老人虽然平凡无比,从事的工作也可能是搬运工或者裁缝师傅,知识文化也很有限,但是到老来却能对人生和生活有自己乐观豁达的见解,虽然年岁增长,身体衰老,但内心毫无负担,每天生活在喜乐和安宁的状态,身体健康状况也相对很好。而有些老人,虽然过去曾经有权有势,生活安逸富足,但却不能很好地排遣工作所可能带来的负能量和消极影响,而在自己的内心留下阴影,以致到老来纠结和放不下,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比其他老人更早地卧床不起或身体残废。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人生是怎样的际遇,都应该学会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

  最后,我还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年轻时怎样的风光或不如意,那毕竟都将成为过去,而相对也比较漫长的老年生活,才真是照见人生百态、体悟生命真谛的一面镜子。老人用他们生命最后的灿烂绽放,来教育我和展示给我,我应该选择怎样的生命状态。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老年状态和老年生活。而一个人老年时的状态并非是一日之间就形成的,而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逐步积累而成。从而,也能更好地指导自己如何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为其实并不遥远的未来积聚资粮。

三、案例分享

  老人的基本情况:

  香山老年公寓,C区某房间的A大爷。此案例与方老师一起完成。

  A大爷,86岁,身体健康,后来在聊天交流中了解到老人曾在某昆曲剧院担任编剧。据院方讲,老人脾气比较火爆,不愿意与人交流,与院方和护工关系紧张。所以,院方希望我们能与该老人交流。

  陪伴过程描述:

  当我和方老师来到老人的房门口,敲门,告诉老人我们是十方缘的义工,期待获得允许进入老人房间交流。但是,一开始老人就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来历,直截了当而固执地一再表示:没什么好聊的,我不喜欢与人聊天,说什么都很无聊,你们不用进来了,咱们能聊点什么呀。

  我们发现老人对外人有很大的排斥感,拒绝的言语坚定而有力。看到老人的穿着打扮很得体,很精致,带着眼镜,有儒雅的知识分子风度,我们便称呼其为老师。我们努力找到能够被老人接受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努力寻找老人可能感兴趣的点。比如,当我看到老人把手背在后面,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时,我想,就从他手里的报纸作为突破口吧。便问:您每天都看报纸啊,很关心时事吧。但是,老人很快将拿着报纸的手藏起来,不再接话茬了。看来此招不灵。我们感觉好像很难被老人接受,几乎产生了退出的想法。但是,方老师说,不着急,再试试。

由于同行的方老师也判断出老人应该属于受过不少教育的人,而且极有可能是单身,便向他介绍旁边的我:这位是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他对您很崇拜,特别想跟您交流探讨一些问题。而且,他也是单身,相信您与他一定会有很多共同语言的。这一招很管用。在这个时候,老人的态度软化了很多,不再把我们堵在门口不让进去了,而是说:那你们就进来吧,坐在床边随便聊几句吧。我们发现有戏,至少没有被轰出来,有继续陪伴与呵护的可能。

  于是,我和方老师坐在老人的床边,老人站着,开始与我们说话了。由于感觉老人是个有学问的人,故以此作为契入的话题,向其请教他是从事什么工作的。老人说他退休前是北方昆曲剧院的编剧。我告诉老人,我在北大读书期间,开始接触昆曲并爱上了昆曲,特别是喜欢看北昆演出的折子戏,几乎每场不落。并请教老人北方昆曲与江苏昆曲在唱腔和扮相上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在这个时候,老人发现终于找到了热爱昆曲的知音了,终于有了合格的听众了,于是,话匣子终于打开了。

  老人刚开始时抱怨现在没有几个人懂昆曲了,昆曲的市场也越来越小了,没落了。接着,老人也开始剖析昆曲衰落的原因,诸如内容陈旧了,名角难出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等等。甚至后来还谈到了他很崇拜的鲁迅等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是作为听众,用心倾听,插话很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对他的观点表示同意,点头或嗯一声表示理解和赞同。同时,也注意引导老人把积聚在内心很久的怨气,包括对昆曲日益曲高和寡的担忧,尽情地倾诉出来。在整个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几乎全部是老人在急切而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对昆曲本身和生存现状的看法。语气从愤怒、责骂、抱怨到逐渐变得理性、温和、客观。情绪也从激动不已变得逐渐平静正常。对所说的一切从完全不能接受和排斥到逐渐变得理解、认可和全然地接纳。老人的肢体语言也从刚开始时站着跟我们说话,到后来自己自然地坐到对面的床头,手肘搭在桌面上,平和地与我们交流。

   一个小时的陪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表示很高兴跟老人见面和聊昆曲,学习和了解到了很多不曾知道的重要信息,非常感谢老人的赐教。最后,当我们要离去的时候,老人颇有些不舍地站起身来,送我们到房门外,挥手告别,就像在自己家里送走客人一样客气和温馨。

  个人感悟和方法总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感觉到,越是排斥外面的人,越是不愿意与外面的人交流的生命,其实是更为孤独、更需要陪伴和呵护的。同时,可能由于过多执着于自己的学识和过往的经历,瞧不起甚至不屑于与周围的护工、护士等人交流。老人的身边可能确实也没有可以跟老人谈得比较深入的人选。因此,作为义工,应该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义工的来源和背景应该多样化。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使用的主要方法就是:1、同频共振。在这个案例中,我体会出的同频共振包括心灵与心灵的共振、相同或相似经历与境遇的共振。比如,我们以全然的爱心真诚投入,完全放下和放空自己,把自己的心迅速与老人对接,努力建立连接。这是心灵与心灵的共振。又如,在老人一再拒绝的时候,我们能通过观察及时而准确地对老人的一些情况作出基本判断,通过与老人的职业、学识、经历等寻求相同或相似之处,以求得与老人产生共鸣。这就是通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与境遇与老人产生共振。2、用心倾听。老人由于一直把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一直在自己挚爱的昆曲圈子里。但是,现实是,了解和热爱昆曲的人越来越少,在养老院里,护工、医生、护士和院方管理人员更是难得有聊得上昆曲的对象。所以,老人的性格暴躁、不合作态度其实都是源于缺少聊天的合格对象、缺少知音造成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全然用心的倾听者,让老人的诉说如行云流水般地倾泻而出,使老人达到充分表达、尽情释放的效果。最后,老人自己找到了走出不理解、抱怨和痛苦的力量,自己找到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实现自己与自己的和解。